我带孩子回老家过年,拿什么拯救五谷不分的城里娃?
童年的记忆,田野里的嬉闹,挥不去的乡愁,
过年,要带着孩子,一起回乡下!
那怎么来拯救这些五谷不分的小祖宗们?
就从认识“五谷”开始!
其实很多大人都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
有一个成语叫“五谷丰登”,意思是收成好,粮食丰收。谷,原本是指带壳的粮食,所以“五谷”其实是指粟、黍、稻、麦、豆五种谷物。“五谷”孕育了中华文明,一直到今天都是人们餐桌上的主要食物。
麦、稻、豆这三种粮食为大多数人所熟知,那么,“黍”和“粟”分别是什么你们造吗?
说了这么多,小编字也打累了,
下面到了
敲!黑!板!时!间!
快!来!戳!视!频!划!重!点!
黄瓜成熟以后是黄色的。但是,成熟的黄瓜口感很差,嫩绿的黄瓜口感好,所以没等黄瓜成熟就被人们采摘了,所以我们平时见到的都是未成熟的“绿瓜”。
2000 多年前,西汉有一位叫刘安的王爷。他是个一心修道的人,总是想着能够长生不老。于是,他花重金请来八个有本事的方士为自己炼制仙丹,帮助自己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
炼丹的原料有很多,其中就有豆浆和石膏。有一天,刘安在丹炉前喝热豆浆,不小心把豆浆洒在了炼丹所用的石膏上。不一会儿,洒在石膏上的豆浆竟然变成了一团白白嫩嫩的东西。有人大着胆子吃了一口,觉得非常美味。刘安就和方士们一起反复试验,最后制作成了豆腐。
豆腐香嫩可口,是常见的美食。
想知道豆腐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不如和孩子一起按照下面的步骤做一次吧!
石榴,又叫安石榴,据说它是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的安石国带回来的。张骞帮助安石国度过了旱灾,安石国国王要送张骞金银珠宝表示感谢,张骞都没要,只要了一颗石榴种子作为纪念品带了回来。
石榴5月开花,10月果实成熟,因为它长了许多石榴籽,被当作多子多福的象征。
看看,家长们,知道今年十一黄金周该送老师什么礼物了吗?不要总是年年大闸蟹,老师的水嫩容颜是要靠花青素来补的!
玉米穗的形状很像一根棒子,所以最初玉米的名字就叫“棒子”。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在逃难途中吃玉米和玉米面窝头充饥。她觉得玉米特别香,可“棒子”这个名字不好听,就改名叫“御米”。“御米”就是御用之米的意思。后来,传着传着,“御米”就变成了“玉米”。
玉米的“老家”在遥远的美洲。15 世纪末,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玉米渐渐传至世界各地。到了16 世纪,也就是我国的明朝后期,玉米传入中国,因为其耐旱、高产,因此被广泛种植。
据小编打探,《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首次出版共5册,每一册设计一个指示的元素,将零散的知识点做到融合统一。通过餐桌、衣服、气候、水利以及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一件件“物件”农具、桑蚕技术等全方位展示了璀璨的中华农耕文化和历史。
这套自然科普绘本以3—12岁的儿童为受众目标,从日常生活入手,以一名Q版乡野小女孩“丫丫”为固定主角,通过简洁明了的故事将每册的内容串联起来,为小朋友了解中华农耕文明打开了一个切入口。
全书包含500多个科普知识点、800多幅精美插画,图书从文字、实物挑选、图片选择、绘画设计与风格都是经过反复修改,同时还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论证解读。
从儿童的视角,“用人物讲故事,用故事讲知识,用知识讲文明,这样以小见大的层次递进”,让生活在城市高楼中的孩子们也能从这一幅幅画中体验到别样的田园乐趣。
这么一套既尊重自然历史知识精准性,又兼具表现形式趣味性的科普读物,小编都想私藏一套精装限量版,送给我那五谷不识,六畜不分的小侄儿。
还有,偷偷喊话给各位家长,这套图书绘本将会在大年初八公开出售,让孩子们跟随“丫丫”的脚步,走入乡野田间,感受大自然的历史奥妙,你们还会对整天盯着手机电脑屏幕的熊孩子招架无力吗?
好啦,看了这么多美食,小编要去吃饭啦,毕竟吃饱了,下期才有力气和大家分享更多自然科普小知识~
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一下呗~